站内搜索:
登陆 ★ 注册会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信息详细
 

罗隐:难道因为长得丑而成不能名盛后世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第二句能说出来的人估计不多,第一句应该耳熟能详!可这么熟悉的诗,有多少人知道它出自何人之手?

写诗,特别是古诗,给人的感觉是高大上的东西,不整出个诘屈聱牙的词,少了典故和古奥的句子,就上不了档次。

其实我们最熟悉的白居易,就追求文字浅显,喜欢提炼民间口语和俗语入诗,写的诗常常读给老太太听,如果老人能听懂,才觉得是得意之作。

前面这两句文字够浅显吧?那么再来一句:“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两句听过吧?相信没上过学的文盲也能听懂。

虽然是浅显的文字,平直的语言,但谁不承认它是千古绝唱?可是,李白、杜甫、白居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这两首诗的作者,却很少有人能说出他的名字。

他叫罗隐,唐末五代时期的诗人、文学家、思想家。他的文学成就很高,但在后世的名气不是太大,何以如此?

深究原因比较麻烦,倒是有个故事值得玩味!说他之前,先引一个台湾作家林清玄的故事。

林清玄说他在成都演讲,上台的时候,有一个长得很漂亮的女生,跑过来塞给他一封,搞得他心砰砰乱跳,想着应该是一封情书。

回到宾馆后急不可待地打开看,女孩在信中说:“从小看你的文章,非常敬仰你,没想到今天看到你,很像周星驰电影里的‘火云邪神’,真是相见不如怀念啊!”

再来说罗隐,这个人才华横溢,就是中不了进士,在京城考了很多回,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史称“十上不第”。

那时候参加科考前流行“拜门”,考生将自己的得意之作送给朝廷要员,希望得到高官的赏识和推荐。罗隐在京城应考十多年,经常将自己的诗文献给宰相郑畋。

郑畋有个女儿很漂亮,有才华,看到罗隐的诗后非常喜欢,特别对“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这样的句子爱不释手,天天拿出来吟诵玩味,经常在郑畋跟前表露出对罗隐的爱慕之意。

郑畋也很喜欢罗隐的诗文,折服于罗隐的才华,既然女儿有爱慕罗隐之意,何不成人之美,请罗隐到家中来,让女儿见识一下,如有可能,还能成就一份姻缘。

结果郑小姐在幕后见到罗隐的真面相后,顿时花容失色,没想到罗隐长那么丑,跟自己想象中那个才子的差距太大。失望之余,郑小姐从此再也不读罗隐的诗文。

罗隐在后世的知名度不高,是因为长得丑吗?开个玩笑,其实他在当时就很出名。可是连宰相都折服的才子,为什么连个进士都中不了?

主要与他的性格有关,此人过于狂傲。就是因为狂傲,被当时的士大夫所厌恶。再就是其人有很强的批判精神,文章常常很尖锐地抨击朝政。

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不可能让他的讽刺文章高中。可人都有多面性,既然选择了孤傲,明知道自己的举动与时局格格不入,那为什么还要参加十多次考试?

可能是生活所迫和儒家入世思想的影响,但罗隐的政治主张是黄老思想,不得不说这个人很矛盾。

罗隐也深深感叹自己的失败,写下了“钟陵醉别十馀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这样诗。

这首诗的背景是,罗隐十多年后见到妓女云英,看到云英还未嫁人,依然是风尘中人,而云英笑他还是一介布衣。面对此情,罗隐感慨万千,一首小诗脱口而出,成就千古名句。

罗隐的失意,可能与运气有关,他自己也说:“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但他还得控诉一下当时的时政,写下一首《黄河》:“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槎轻。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

据说将阿胶投入浊水,能让浊水变清,罗隐说给黄河倒再多的阿胶,河水是不会变清。古代传说黄河500年会变清一次,而罗隐说黄河三千年再能变清一次,谁能等到那个时候。在罗隐的眼中,朝廷的乌烟瘴气,如黄河水一般,变清几乎没有可能。

罗隐留下了几百首诗,而他的小品文也很出色,代表着晚唐讽刺艺术的高峰,鲁迅就很喜欢。

罗隐将自己的小品文编辑成一本书,取名《谗书》,他在序言中说:“自己到京城七年,饥寒交迫,过得不像个正常人。别人以文章获得荣耀,自己却拿文章自取其辱。别人用文章获得富贵,自己却为此而贫穷。自己的这本书,不过是自己谄媚自己罢了,干脆就叫谗书吧!”

罗隐在仕途上不得志,但在民间还是名气不小,朱温篡唐后,久仰罗隐盛名,想将他招入麾下,可罗隐不能与之为伍,言词拒绝。

他痛快腐朽的唐末政权,可这个政权被推翻后,又认为唐王朝是正朔,推翻它的都是乱臣贼子。后来他在55岁时终于找到工作,到吴越王钱镠那里就职,又劝钱镠讨伐朱温,他对钱镠说:“王是唐朝之臣,不能向朱温称臣,做羞辱之人。”他的思想还是很矛盾。

罗隐的晚年还可以,生活有了着落,在吴越国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