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样板工程,中巴经济走廊合作项目一直受到广泛关注。该项目自2013年提出以来,迄今已将发展规划覆盖海运、能源、陆路交通和农业等多个领域,预计投资额达460亿美元。如果该项目可以达到2030年全部实现的预期目标,无论对于中国维护能源安全及拓展经贸合作,还是对于“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巴基斯坦的经济振兴都具有重大利好。
然而,近期巴基斯坦《黎明报》的一则报道,则揭示出中巴经济走廊合作项目可能面临的一些挑战。报道称,巴国内最大的反对党正义运动党(PTI)领袖伊姆兰·汗质疑巴政府在为中巴合租项目选定的高速公路路线“照顾”旁遮普地区,并称在合作项目中存在“不可告人的交易”。虽然在随后报道中,双方都表示此事不涉及中国,但这一牵涉中巴重大合作项目的事件,警示我们应充分意识到海外经济合作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复杂性。那么,在目前中巴关系和巴国内局势中,存在哪些利好条件,又可能隐藏何种风险呢?且听笔者为您逐一分析。
首先,中巴两国间深厚的政治和安全合作关系,为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并创造了一些有利条件。根据中巴两国政府对双边关系的官方表述,可以看出中巴关系具有战略定位不受各自国内局势变化影响以及合作领域广泛等特点。这一双边关系在中国外交战线可谓绝无仅有。中巴在地区地缘政治上所面临的共同风险,构成了两国进行全面合作的基础。而且与经贸合作为主的中国与其他周边国家关系不同,中巴基于共同的安全目标所建立的合作关系,是中国对外提供安全产品的较罕见的范例。不过,在此前的中巴关系中,经贸关系反而成为两国关系中相对薄弱的领域。中巴经济走廊的倡议,不仅旨在补齐两国合作关系中的“短板”,也可以从两国深厚的安全合作关系中获得长期稳定的政治承诺和安全保障。在中国的海外经贸活动面临诸多安全风险的今天,这一合作基础尤为珍贵。
在两国现有关系框架的基础上,巴基斯坦现政府推动国家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的强烈意愿,则是中巴经济走廊倡议得以实现的直接原因。据国内媒体援引巴基斯坦内政部长兼规划、发展和改革部长阿赫桑·伊克巴尔所著文章称,目前执政的巴基斯坦穆斯林联盟(谢里夫派)一直对巴工业化充满信心,在2013年就启动了中巴经济走廊的相关工作。巴基斯坦政府寄望于借力中国的资源和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实现交通、能源、外贸和农业等领域的现代化,并在两国实现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将巴相关产业与中国现有经济体系对接,实现自身工业和商贸的可持续发展。巴基斯坦现任政府对于经济发展的强烈愿望,与中国提出的中巴经济走廊倡议“一拍即合”,实现了两国发展战略的对接。战略上的一致性,也为中巴经济走廊项目的实现提供了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