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科学院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研究所网站12月26日刊登《中国:代表大会之后的日子》一文,作者瓦西里·米赫耶夫 谢尔盖·卢科宁在文章中称,中共十九大闭幕之后,中国今年底的政治局势一如既往地稳定。中共全体党员和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按惯例学习和贯彻十九大精神。中共主办了与世界政党高层的对话会,在世界政坛和学术界宣传十九大。
经济成果“出乎意料”
文章表示,经济和外交是中国领导人在十九大之后面临的优先任务。
在经济上,中国专家认为今年下半年取得的成果“出乎意料”:前9个月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6.9%,全年增幅预计为6.8%。此前有些人担忧中国经济会“硬着陆”,但今年并未出现这种情况。人民币对美元升值5%以上,房地产市场出现一波明显复苏,外汇储备恢复增长势头,临近年底达到3.1万亿美元。
文章说,在总体上一帆风顺的背景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12月举行。会议谈到了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彻底变化:从高增长向高质量转变,确定未来三年的三个主要发展目标:在继续开放金融市场政策的同时,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应对社会分化加剧的情况,实现精准脱贫;在城市化加速的条件下,做好污染防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强调用这种思想来指导经济实践。
在对外经济层面,这次会议主张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据预计,未来15年,中国进口规模将达到24万亿美元,吸收境外直接投资规模将达到2万亿美元,对外投资总额将达到2万亿美元。
文章称,在评论经济政策变化的同时,中国经济学家也注意到了在中期将经济转向高质量增长的挑战,首先是中国解决内债问题的难度很大。经济学家们认为,发展战略实际上能否实现转变,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领导层在2018年以后的行动。
大力推动多边合作
文章表示,十九大之后,中国在外交上活动增多。最成功的举措似乎是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与东欧、南亚和拉美的经济合作。
11月底,旨在推动中国—中东欧国家“16+1合作”的第六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在布达佩斯举行。北京宣布为正式成立的中国-中东欧银行联合体提供20亿等值欧元的开发性金融合作贷款。
文章称,在中国的战略敏感地区南亚,12月,北京与马尔代夫签署了建立自贸区、发展双边贸易、中国向马尔代夫提供新投资的协议,并就中国海军能更便利地进入马尔代夫港口达成协议。12月下旬,在中巴经济走廊规划最终批准的背景下,北京同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展开新的三方外长对话。北京协助缅甸和孟加拉国调解若开邦问题,同时在仰光游说建立中缅经济走廊。
在南海,中国在年底前一方面增加在该地区的海军实力,一方面与越南和菲律宾加强经济合作。
文章认为,中国在落实十九大决策上坚持两个观点:通过多边合作实现共同发展,而不是在激烈竞争中孤立发展;提出经济发展和亚太地区繁荣的中国方案。
平稳推进大国关系
文章评价道,在十九大之后,中国对日本和对韩国的外交也是兼具积极和消极面。
文章称,在对日关系上,目前是积极意愿占上风:双方有意筹备领导人会晤,日本、中国和印度洋-太平洋地区国家建立自贸区的构想也在推进之中。然而,这些暂时都只是意愿,还需要在实践中落实。
在对韩关系上,一方面,韩国总统文在寅12月份访华,两国朝经济关系正常化迈出重要一步;另一方面,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系统的问题尚未解决,虽然韩国作出了不追加“萨德”系统、不加入美国反导体系、不发展韩美日三方军事同盟的“三不”表态。
文章称,特朗普11月份访华,似乎标志着中美关系步入新一轮改善关系的阶段。然而,华盛顿随后的举动为北京带来了新的挑战。北京正试图以合作的方式来回应美国的新主张,即应该加强互信和更正确地理解中国。中国不打算偏离与美国的伙伴关系政策,这是加强中国在全球地位的因素之一(与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大国开展竞争性的协作,而非进行对抗)。
文章还表示,中国与俄罗斯的关系在十九大之后保持一贯的平稳。与十九大之前一样,北京继续视俄罗斯为重要战略伙伴。尽管中国新的积极外交政策的效果尚不明朗,但该政策将促使北京把俄中关系不仅作为一个有其自身价值的因素,而且作为一个有助于在中国与美国、日本和韩国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中巩固立场的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