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称,2017年的全球主要大宗商品市场上,中国是巨人一般的存在。作为全球最大的自然资源进口国,中国在煤炭、铁矿石、原油和液化天然气(LNG)的需求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据路透社澳大利亚朗塞斯顿12月20日报道,展望2018年,中国或许仍将是影响大宗商品供需态势的最重要单一因素——不过,这并不是说,明年将会是今年的翻版。
尽管如此,2017年确立的一些趋势仍将延续,甚至会加速,LNG可能会是最好的例子。
随着中国政府鼓励“煤改气”行动的展开,今年1至10月中国的LNG进口同比飙升48%。
尽管天然气进口飙升,但1至11月国内产出仅增长9.1%,对于政府逐步淘汰工业和居民取暖燃煤锅炉的计划而言,天然气供应不足已经显而易见。
但是,预计到下个冬季中国将改善天然气基础设施,并将能够增加天然气使用量。
报道称,基于中国国内天然气产量限制及管道进口的运量限制,这意味着2018年的LNG进口将再度强劲增长,即使价格维持在高位。
在中国需求大增之前,LNG市场的主题是未来几年将有大量供给入市并压低价格。
但基于中国对LNG的进口力度,以及东南亚其他新兴消费国需求较预期强劲,这个主题并没有像过去那么有说服力。
不过,2018年的LNG供给仍可能大过需求,特别是在北半球春季及秋季的需求淡季。
中国提高天然气的普及率,原本应该不利于中国煤炭进口,但目前为止情况并非如此。
2017年1至11月,煤炭进口量较上年同期增长8.5%,不过最近几个月增长幅度开始放缓。
国内煤炭产出受限导致国内供应价格上涨,这意味着用于发电的动力煤进口价格在今年之内保有竞争力。
报道称,中国目前已经开始提高国内产量,这意味着2018年进口可能更加困难,但预期明年动力煤进口大幅减少或增加的理由也不多。
用于制钢的炼焦煤2018年可望有强劲的表现,因为预计中国粗钢产量将增至8.38亿吨,略高于今年的8.32亿吨(预估值)。
钢铁生产温和增长意味着2018年铁矿石进口将迎来平稳的一年,但也有可能展现出强劲增长,因为钢厂转向等级较高的进口矿石,以降低炼钢高炉中使用的煤炭数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