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澳大利亚新闻集团网站报道称,澳大利亚“影子”防长安格斯·泰勒表示,对美国国防部高级顾问格林在国会听证会上支持奥库斯的言论表示欢迎。泰勒称,澳大利亚“必须始终关注威慑,确保我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奥库斯的目标“是赋予澳大利亚应对国家利益的能力和信心,而不是激化冲突”。无独有偶,澳国防部长马尔斯近期发表了类似言论,并且更为直接。他于3日在悉尼举行的“海军防务展览会”开幕式上声称,中国正在进行“当今世界最大规模的军事建设”,这使澳方“保护海上贸易路线的任务变得愈发危险”。
澳防务领域一些人不断夸大“中国威胁”,有着非常现实的地缘政治考量。如今,澳防务领域已进入大规模扩军阶段,预算提升到历史高位,远程打击能力、导弹储备,以及军工产业体系建设都处于加速状态。尤其是奥库斯核潜艇计划,不仅耗费天价资金,其项目周期长且风险高。如此巨额的军事投资可以说是一场战略豪赌,需要一个理由向国内推销。只要能够让澳大利亚民众相信一个“强大而危险的对手正在崛起”,其军事投资的增长和政策冒险才能获得正当性,而中国的发展恰好符合其要求。在这个战略叙事框架下,中国被塑造成了“威胁源头”,随后一切防务扩张都变得“理直气壮”。
以“中国威胁”论调为核心的战略叙事,不仅面向澳国内民众,也面向地区国家和盟友。马尔斯此前在讲话中刻意强调“众多国家必须回应中国”,或许就是希望将这一叙事与周边国家捆绑,向它们贩卖“安全焦虑”。这种叙事试图通过塑造共同的“威胁对象”,把不确定感和不安全感转变成一种具体的政策动员,推销一个以澳大利亚为中心节点的地区安全体系。在这一叙事体系下,澳方希望拉拢东南亚与南太国家,扩大奥库斯的“朋友圈”。换言之,澳大利亚正在把焦虑输出成外交资源,利用恐惧推动其地区战略布局。至于盟友层面,这种叙事迎合了奥库斯成员在亚太地区的战略需求,其也需要这种叙事助推核潜艇等具体项目的成交和落地。
这种战略叙事看似形成了合理的逻辑闭环,却存在一个根本性的悖论。例如,马尔斯宣称中国的军事能力建设对澳方保卫海上贸易构成威胁,全然不顾一个最基本的事实:中国没有破坏航线的动机。澳方口中的海上贸易路线是中国商品进出口最主要的海上通道,对中国而言同样重要,中国没有任何动机破坏这条航线的安全和开放。更何况,中澳互为重要贸易伙伴国,中国更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澳方口口声声要保卫海上贸易,自然也包括中澳之间的贸易。如此一来,澳某些人鼓噪的“中国威胁”,从根本上就不成立。
更关键的是,澳防务部门的动作与中澳关系的当前状态明显不符。经过双方持续努力,两国关系已经走出低谷。近年来,两国高层互动频繁,各层级沟通机制畅通,双边贸易屡创新高,教育和旅游合作全面回暖,中澳全面战略伙伴关系重新焕发活力。稳定的中澳关系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也为亚太地区带来确定性与发展机会。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澳防务部门坚持用“敌对视角”看待中国,在构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同时却在防务叙事中制造对抗情绪,等于在战略判断与国家利益之间人为制造冲突。这无疑将破坏得来不易的双边关系改善的大好成果。
事实上,真正推动地区安全格局发生变化的,是奥库斯及澳方自身的军事动作。奥库斯核潜艇项目有可能打破地区核不扩散平衡,多个地区国家已经明确表示担忧。另外,澳军方打着“维护航行自由”的旗号派遣军舰飞机侵犯我国南海海空域,还联合他国在南海周边进行海上军演。一边强调要维护地区稳定,一边通过奥库斯等项目的对抗性军事部署和军事合作挑战现有地区安全架构,谁在制造紧张和威胁,一目了然。
真正的国家安全从来不靠制造对立,而是建立在稳定关系、互相尊重与合作基础之上。亚太地区国家希望看到良性互动,而不是阵营对抗。一个国家不应通过渲染威胁来推动政策,相反要寻求对话与理解,用建设性的方式处理分歧。澳方某些人应清醒认识到,继续捏造和炒作“中国威胁论”,损害的是澳自身的长远利益。在坚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加强彼此合作,和平共处、互利共赢,才是中澳关系发展的正确未来。(作者是华东师范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