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登陆 ★ 注册会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司法解释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信息详细
 

最高人民法院: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与诉讼的认定规则

导读
AI导读带你速览精华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59条设立的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允许案外人加入诉讼主张实体权利,形成三方对抗结构。司法实践中,'一房二卖'买受人可凭物权期待权加入诉讼,而普通债权人需证明虚假诉讼直接侵害权益才可能获认定。该制度兼具纠纷合并审理与诈害诉讼阻断功能,为权益保护提供双重机制。"
内容由AI智能生成
有用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59条设立的诉讼第三人制度,旨在平衡纠纷解决效率与程序复杂性。该制度允许案外人加入已开始的诉讼,分为两类:

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对原被告争议的诉讼标的享有实体权利;

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案件结果与其存在法律利害关系。
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可主动以原告身份提起参加之诉,亦可另行起诉防止权益受损。本文基于2018年以来裁判文书,提炼司法认定规则。

一、核心法律要件

(一)参与诉讼的必备条件

实体权利主张
需对诉讼标的提出独立的物权、债权等实体主张(全部或部分),要求法院将争议权益确权归己。

本诉程序处于审理阶段
一般应在一审法庭辩论终结前加入。根据《民事诉讼法解释》第325条,一审未参与者,二审可调解;调解不成则发回重审,保障审级利益。

以独立起诉方式参加
须符合《民事诉讼法》第122条起诉要件,由审理本诉的法院受理。

(二)特殊的诉讼地位
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同时否定本诉原告与被告的主张,其诉讼地位等同于原告,形成“三方对抗”结构。该设计虽可促进关联纠纷合并审理,但第三人保留另行起诉的选择权。

理论延伸:诈害诉讼阻断功能
当原被告串通实施虚假诉讼损害第三人利益时(如伪造债务),第三人可主动加入诉讼阻断侵害(参照大陆法系立法例)。我国通过《民事诉讼法》第59条与第三人撤销之诉(事后救济)构建双重保护机制。

二、典型裁判规则与案例

规则1:“一房二卖”买受人可认定为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

案例:孙某杰诉黄某义、邱某第三人撤销之诉案

裁判依据:最高人民法院(2022)最高法民终300号判决指出,在“一房二卖”情形中,买受人对标的房屋享有物权期待权,形成排他性支配关系,区别于普通金钱债权人,符合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身份。

程序限制:若已先提出执行异议并被驳回(如本案),则必须通过审判监督程序救济,不得再提第三人撤销之诉。

规则2:普通债权人认定需严格实质审查

案例:屠某芳诉毛某阳等第三人撤销之诉案

裁判依据:根据(2021)最高法民申6225号裁定,依照《九民纪要》第120条,普通债权人仅在证明其权益受虚假诉讼直接侵害时,方可能纳入第三人范畴。本案中屠某芳仅提交债权转让通知等材料,未证明实体权益受损,故不具备主体资格。

规则3:轮候查封债权人不享有实体权利

案例:王某岳诉杨某钵等第三人撤销之诉案

裁判依据:最高人民法院(2020)最高法民申5355号裁定明确,轮候查封仅产生程序性受偿顺位,不赋予债权人对标的物的实体权利(如所有权、用益物权)。王某岳无法以第三人身份加入执行异议之诉,亦无权提起撤销之诉。

三、实务认定要点

支持认定的情形
“一房二卖”中的买受人因对特定物享有物权期待权,可认定为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见规则1)。

例外性认定要件
普通债权人需充分举证虚假诉讼直接侵害其实体权益,且符合《九民纪要》第120条严格条件(参见规则2)。

排除认定的情形
轮候查封债权人仅享有程序性权利,未被法律赋予对查封资产的实体处分权(参见规则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