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后那些爆粗口作家们压轴的绚烂挽歌
——喜读顾晓阳《顾往:那些奔涌的记忆》
(2025年7月7日星期一)
作者/齐一民

今天在步姿老师“名著阅读群”中有位群友“白林小青”盛赞陈丹青先生——因为他和童明先生前日(7月5日)在乌镇木心纪念馆举办文学讲座,其间我们步姿老师前往拜望二位并向他们请教文学上的事情。

在群里,我“顺口”夸奖陈先生是“能把脏话说得最动听的雅士”,为了避免误会,我还补充说“粗口可不是“瑕”而是“瑜”,因为那是50后专用的“时代特色方言””。

的确,那天顾晓阳和陈丹青一同做节目宣传他这部新书《顾往——那些奔涌的记忆》(人民文学出版社2025版)时(当时我还在景德镇)说,他俩共同特征就是喜好爆粗口——丹青先生果真说着说着,就从牙缝里溜出来了一个“操!”字——那是他很清淡文雅地说的。

顾晓阳这部书真写绝了,远比他前两本书《洛杉矶蜂鸟》和《收费风景区》要厚道老练成熟完美得多——前两本书是故意炫耀,炫耀他如何会在太平洋两岸(中美)的情场中所向披靡中外通吃,显然那是在21世纪没到来前有意写给相对闭塞的国人看的、秀的是海外的奇遇和艳遇。
其实顾晓阳走出国门的时辰比我还晚呢:他从1987年才开始在日本餐馆刷盘子,而我1985年就穿着笔挺西装道貌岸然地在日本最大财阀总部三菱商事上班了,兴许,我哪天和日本同事吃饭用过盘子就是他亲手苦哈哈刷的呢;还有,他去美国是1990年,而我呢,1989年——在他之前就到加拿大渥太华拿奖学金上学去了,而他呢——最初到美国一定还是刷盘子或者弄些不正经的杂事做——比如像他编剧电影(冯小刚和他共同编的)《不见不散》里那个由他自己饰演的人贩子从事的勾当。
不过,揶揄归揶揄,挤兑归挤兑,顾晓阳这本《顾往》却写出奇的好,它写出了50后那拨离开脏字嘴就拉不开栓的那些人独特的“范儿”、它写出了那个时代影视文学圈名人们所经历那么多酸甜苦辣爱恨情仇以及他们的倜傥风流,也写出来了他们那拨儿人狂放不羁自由自在的魂魄——王小波似的魂魄,王朔似的魂魄,顾城北岛陈丹青似的魂魄。


他们那拨儿人上面有木心,下面紧随的我辈60后——而因为已经长大于“文革”晚期,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渐渐“去脏话、去腥味”的“文明起初之人”(抄袭王朔新作《起初》书名),而他们50后呢,身上那股子没天没地没着没落野蛮生长的纯朴气质是那么原汁原味——正如前日“朔爷”(王朔)消失15年后被采访时脸上那“好孩子”(老年的他早已经不是“坏孩子”了!)超可爱的甜蜜大笑,正如顾晓阳和陈丹青二位从相貌上看原本不太属于木心那样谦谦君子序列(二人都很像地道的老农夫,不过是北派南派之别)、节目一结束想必他们立马满嘴脏话突突的神仙可爱样子——

可他们几个绝对是代表那个年代生人——50后中最可爱之人,他们敢恨敢爱,他们感想敢说,他们更敢干、敢于把梦中事情转化为众人眼前的现实存在——就比如陈丹青帮他恩师木心先生建造的钢筋水泥实体木心纪念馆,眼下,那里正在展出着贝多芬的手稿——

而就在离木心纪念馆不远的陈丹青办公室中,我们文学课老师步姿老师正被陈丹青先生和颜悦色、一个脏字不敢带地接待着,他们共同商讨着庄重的文学问题····
最后,我们一同按照出生顺序梳理“顾往”一下文学传承的参与者们:
最先是20后那么说话那么文质彬彬的木心先生;
接着是50后爱说脏话却听起来勉强得体的陈丹青、王朔、北岛、顾晓阳们;
然后是60后“一半是坏水、一半是火苗”的我等“半文明人”;
之后才是70后、80后——00后风姿绰绰的步姿老师和众年轻学友们——
这一拨拨文学人留下的,不都是那些奔涌的时代感人记忆吗!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