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登陆 ★ 注册会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信息详细
 

菲律宾放宽菲台官员互动限制,中国专家:中方不会容忍这种挑衅行为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李萌】据菲律宾《星报》22日报道,菲律宾放宽了该国与台当局官员的互动限制,包括允许菲律宾官员出访台湾,理由是需要最大限度拓展菲律宾的投资机会。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菲律宾在中菲关系敏感之际行此举,意在展示对华强硬姿态,中方不会容忍这种挑衅行为。

菲媒称,菲律宾总统府文官长卢卡斯·贝萨明于4月15日代表总统马科斯签署新的备忘录通告,宣布放宽上世纪80年代由时任总统科拉松·阿基诺签署的第313号行政命令。这项行政命令规定,为了体现菲律宾对一个中国原则的承认,菲律宾政府官员不得在未经菲外交部批准的情况下,以公务身份访问台湾、接待到访的台当局官员,或从事任何与台湾相关的官方活动。


菲律宾总统马科斯 资料图

《星报》称,1992年,菲政府发布了第148号备忘录,其中规定了菲政府官员赴台旅行限制及与台当局代表接触的准则。该备忘录要求访台的菲律宾官员须向外交部提交其旅行报告,并规定未经外交部批准和总统办公室授权,不得与任何台当局组织或机构签订任何协议。

根据最新的备忘录,上述旅行限制范围将缩小至菲律宾总统、副总统、外交部长和国防部长4个职位。其他计划访台从事经济、贸易和投资事务的菲律宾政府官员不再需要事先向菲律宾外交部申请,但他们出访台湾时须使用普通护照,不得使用其官方职衔进行访问。这些官员出发前须向菲律宾在台北的机构马尼拉经济文化办事处(MECO)通报出访目的,并在出访期间与MECO保持协调。这些官员回国后,须向MECO和菲律宾外交部提交出访报告。

备忘录还称,任何与台机构或组织签署的协议、谅解备忘录等,须事先取得菲外交部批准,并在必要时取得总统府签署授权。

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副院长葛红亮22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菲律宾和中国目前的关系处于比较敏感的时刻,在这一时间节点上,菲方以名义上的经贸活动为借口,作出这样的涉台政策调整,无非是想进一步介入台海事务,展示对华强硬姿态。此外,台湾方面一直想拓展国际空间,菲方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也有利用这一点的意味。这是对一个中国原则的挑衅,可能带来不良示范。

葛红亮认为,此前个别欧洲国家也有类似做法,中方对此予以强烈谴责并制裁。若菲方进行相关政策调整并付诸行动,中方可以对相关官员和企业采取包括制裁在内的举措,甚至可以将涉事官员列为不友好人物。“一个中国原则是不容挑衅的,这在全球范围内、在联合国框架下、从国际法角度讲都是明确且不可撼动的原则。”葛红亮强调。

延伸阅读

媒体:不只是"堤丰"中导 美军在菲律宾有"超级大动作"

在美国与菲律宾“肩并肩”大规模联合演习拉开序幕之际,美国海军学会网站4月21日透露,美军还计划在菲律宾苏比克湾海军基地附近建造全球最大的预置战备仓库。此举背后隐藏着五角大楼的如意算盘——这类仓库通常用于存放军事行动需要的各种武器装备和后勤物资,必要时美军只需要将轻装的士兵空运到菲律宾,就可以利用这些物资快速 “武装到牙齿”。



报道称美军计划在菲律宾苏比克湾海军基地附近建造全球最大的预置战备仓库

报道称,根据公开的招标文件,美国海军正在租赁一个位于菲律宾苏比克湾基地和克拉克基地之间、面积在1.9万到3.3万平方米之间的仓库,计划从2026年开始的未来十年内,在菲律宾为美军储存战备物资,“这可能标志着自1992年美军撤离菲律宾以来最大规模的战备物资预置努力”。

美军官方的说法是,美军近年频繁在菲律宾展开军事演习,为此需要大规模调集军用物资和装备,很是麻烦——这些美军部队不得不面对菲律宾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30多年前美军从菲律宾撤出时,也意味着失去了在当地的配套储存和维修能力。为改变这种局面,美军计划租赁的新仓库将用于“车辆及配套设备的存储和维护。”



美国海军陆战队2月已租用了一座面积约5300平方米的仓库

报道注意到,美国海军陆战队此前已于2月悄然租用了位于苏比克湾海军基地附近一座面积约5300平方米的仓库,将支持美国海军陆战队在菲律宾及整个地区的部署工作。当时美军在新闻稿中表示,该设施将仅用于存放车辆、通讯设备和工程车辆,并强调这里不会储存任何弹药。

相比之下,最新招标书规定拟租赁的新仓库将包括众多电子、车辆和通信设备的维修车间,虽然没有明确提及是否存储弹药,但海军陆战队要求该仓库需要提供高安全性的模块化武器库设施,预计约有69-100名专业人员将在该设施工作。





位于挪威的美军预置仓库(资料图)

更重要的是,新仓库的面积远远大于此前美国海军陆战队租赁的仓库,也超过了美军最大的海外预置仓库——位于挪威的美国海军陆战队预置仓库。冷战期间为应对苏联的突袭,美军在欧洲修建了大量预置仓库,并存储海量军用物资和重型装备,战时只需要将轻装的美军士兵快速运送到欧洲大陆,就能利用这些仓库中的战备物资重新武装。1982年美国与挪威签署谅解备忘录后,美军开始在挪威储存大量战备物资,旨在让该地区的北约部队能够更快补充。冷战结束后,美军在欧洲的这类仓库大部分被取消,但挪威的预置仓库却一直保留了下来。2012年,该设施还开始进行现代化改造。美国《防务新闻》网站2015年透露称,位于挪威的预置仓库包括特隆赫姆附近的8个洞库,其中3个存放地面作战车辆、3个存放弹药和物资,2个存放航空地勤设备,存储的装备包括主战坦克、轮式装甲车、战术卡车、飞机牵引车、飞机除冰设备、工事建筑材料等相关物资,足以维持一个旅级海军陆战队远征部队30天的作战行动。

不要小看这些预置仓库的作用——现代重装部队规模庞大,调动起来非常复杂。例如海湾战争期间,美军耗费了接近4个月才完成地面装甲部队的集结。事后五角大楼的反思认为,如果美国在中东地区设立有足够的预置战备仓库,每架C-5运输机可以运送超过300名美军士兵,他们落地后利用预置仓库中的装备就能迅速组成一个营级作战部队,而如果改为运送坦克,每架C-17最多也就运两辆M1坦克,集结效率差别之大,可见一斑。



每架C-17最多也就运两辆M1坦克(资料图)

事实上,如今五角大楼出于全球战略部署的要求,还配备了类似性质的多艘海上预置舰。此外,美海军和海军陆战队不久前也发布未来5年“远征前进基地”计划,计划以租赁或协议共用方式,将日本、菲律宾、新加坡等国的军用和民用机场港口,打造为战场补给点。美海军陆战队还在菲律宾、泰国和马来西亚筹建12个战备物资预置点,可保障其在印太地区45天以上的战斗部署。美陆军也在“太平洋通道”任务框架下,开始在东南亚方向组建陆战装备预置点,用于储备“海马斯”火箭炮、“斯特赖克”装甲车等。这些所谓的“对抗性后勤”是美军为应对大国冲突提出的支柱性概念,以实现美军与盟友的联合部队一体化综合保障。

美军此举显然就是针对中国而来,并开始具体解决未来大规模冲突所面临的快速调动和后勤补给问题。当然,这些措施也并非无解——五角大楼也承认,这些耗费巨资打造的预置舰和预置仓库对付中小国家有些威力过剩,但在面临具备强大攻击能力的对手时,它们的生存力实在堪忧……